第三三八章 要变天了-《大魏春》
第(2/3)页
元恪终是没忍住,“哈哈哈”的大笑起来,脸上泛出一丝病态的潮红。
这些年这般急燥,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不就是因子嗣艰难,积虑成郁之故?
终还是老天保佑,天降鸿福……
笑了好一阵,元恪猛吐一口气,满脸期翼道:“今次唤四弟来,便是此故……朕欲废‘立子杀母’之制……”
元怿心下一叹:终究是来了?
元魏此制源于道武皇帝。
因生母贺兰太后之故,道武帝继位的过程异常的艰难与凶险,差点被自己的母亲、胞弟、舅父等联手害死。
继位后,道武帝毒死生母,赐死胞弟、舅族,而后立下了“立太子必杀生母”的祖制,一直留传至今。
确实早该废了。
立献文弟为太子时,献文帝哭求文成帝废此制,未允。献文情急失智,诬嫡母(养母)冯太后便是怕儿子立为太子,生母会被鸩杀,故而亲手捂死了她所生的文成帝长子,而非病逝。
便是此次,埋下了冯太后与献文帝反目成仇的诱因。最后献文帝被冯太后毒杀……
孝文帝被立为太子时,也曾哭求冯太后废此制。为此,元宏差点被废。更被冯太后在三九寒冬剥光衣物,关入冰窖,试图活活冻死饿死。
但奇异的是,关了三天三夜后,孝文帝竟安然无恙,竟连丝受寒的症状都无。
后有术官爻卦,称元宏有神灵护身。冯太后怕遭天遣,遂才做罢。
孝文帝立元恂为太子时,冯太后健在,元宏羽翼未丰,故而未敢置喙。
等废元恂,立元恪时,高昭容已然病逝,故而行此制。
也并非以上诸般,此制才该被废,而是有悖于人伦。
不是每一任太子都如先帝孝文一般有神灵护身,运气逆天。
莫说光着冻三天三夜。好好在养在宫中,只因小病而最后遭至夭折的并不是一个两个。
究其原因,无非便是嫡母并非生母,无血脉之情,故而不会如对待亲子般亲密无间、心细如发。
比如元恪之前太子昌,就是因生母于皇后被赐死后,养于高英膝下。偏偏高英又不是个有耐心且细心的,门下宫人也跟着跋扈粗疏惯了,只是一场风寒,就要了太子昌的命。
传言中也不只有冯太后一个因为怕死而捂杀了亲子,每代皆有此疑例。
就如高英,太子昌夭折的次月,皇帝本拟再立皇子明(高英之子),皇子明竟突然就暴毙了?
要说这中间没鬼,元怿是打死都不信的。偏偏皇帝深信不疑,就如着了魔一般,对皇后专宠不哀?
便是冲着高英这秉性,此制也该被废。不然还要让她再养死一个太子不成?
想到此处,元怿又往下一拜:“臣无异议!”
皇帝大喜,好似不敢置一般,疑声问道:“此乃祖制,四弟竟就这般爽快的答应了?”
元怿犹豫是好久,最后终是咬着牙,说了实话:“非是臣不遵祖制,而是高氏实无贤妻良母之姿。臣怕再蹈太子昌、皇子明之覆辙……”
太子昌,太子明?
有如在胸口刺了一刀,元恪心里猛的一痛。
不是无人向他秘秉,两位皇子皆是皇后、更甚至是皇后与舅父高肇合谋所害。比如于皇后之兄于忠,皇叔元勰、皇帝元愉,元怿。
但这般大事,怎可凭臆测妄断?
于忠曾秘查数月,不终是查无实据?
但皇后确实无甚耐心,并非良母之选……
想到这里,元恪废除祖制的决心更加坚定:“弟深明大义,朕心甚慰。后日常朝后,朕再召诸位叔伯兄弟相商……”
元怿心中暗暗一叹:便是冲着高英与高肇之跋扈与猖獗,又有谁会反对?
是元悦、还是元怀,还是诸位宗室?
哪个不是恨高氏入骨?
雍王叔倒是有可能。
但好巧不巧的是那刺客恰好就喊了一句“颖川王会为我报仇”?
此时元雍正忙着自证清白,不是一般的焦头烂额。怕皇帝借题发挥。便是心中不愿,怕是也不敢置喙。
更巧的是,偏偏胡充华有了喜孕,皇后恰逢遇刺。不然胡充华少不得会被皇后刁难、针对。
便是皇帝废制,也会少上许多波折。至少皇后已无瑕找皇帝哭缠、撒泼……
想到这里,元怿猛的一滞。也就一两息,就如半夜里见了鬼一般,突然一个激灵。
“陛……陛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