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宫殿之海-《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去东语系蹭课的时候,还在金克木先生的课堂上遇见对方,私交甚好。

    再加上,张绣予喜欢热闹的劲,她参加这次活动,也没让苏亦意外。

    甚至,见面的时候,这姑娘还埋怨他,上次那么有意义的活动,既然没有邀请她。

    苏亦能说啥,只能说,这一次也不晚。

    人多自然热闹。

    一大清早,把大家拉过来景山公园,自然是苏亦的主意。

    有过爬山经验的人,都知道,清晨跟傍晚才是最佳的两个观景时段。

    景山也不例外。

    站在万春亭上,欣赏山脚下的故宫美景,清晨,初升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霞光穿透薄雾,天边金黄,故宫建筑群上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当然,黄昏时刻,只要不是阴天,大概率就会有火烧云,被彩霞映衬下的故宫博物院,同样如梦梦幻。

    都很美。

    当然,这是晴天。

    阴天的时候,烟雨朦胧中的故宫,就不美了吗?

    也很美。

    宛如水墨画。

    那么下雪的时候呢?

    也很美。

    银装素裹,雪白无暇,更显紫禁城的尊贵。

    可以说,每一个时段的景山万春亭,都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虽然用景山之巅来形容景山山顶,但景山真的不高,景山的相对高度只有42.6米。

    好在位于BJ城的中心点,周边都没有高楼大厦,使得山顶的万春亭成了欣赏故宫全貌的最佳处,也是鸟瞰北海公园和附近城市风光的绝佳处。

    京城人,对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自然不陌生,什么书读多了就会先知先觉这种话,也就骗骗外地来的同学。

    那么读书多了,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自然有用。

    起码会很知道景山公园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地处BJ城中轴线最高点,尤以可俯瞰故宫全景而为人称道。

    甚至,景山还是崇祯皇帝的自缢的地方,尤其是那棵歪脖子树,直到1967年才被人砍掉。

    普通人,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内容已经非常难得了。

    那么作为历史系的学生?

    仅仅是如此,是不够的。

    起码要知道景山是怎么来的,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也要知道它的出处是引用诗经里《商颂·殷武》的“陟彼景山,松伯丸丸。”。

    啥意思呢?

    就是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

    通过诗歌名目,就算不知道原文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商朝武丁时期的诗歌。

    从这点,进而可以联想到盘庚迁殷,武丁中兴这些历史名词。

    景山的命名自然是引用。

    那么更近一步呢?

    自然可以读一些清代的史料。

    比如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为啥读这书呢。

    因为这书,记录了BJ城近郊区(包括大内宫苑、皇城、内城、外城和郊垌)的史地人文情况。

    要研究景山的话,可以用里面的原文,“一名万岁山。在神武门北,为大内之镇山,高百余丈,周垣二里。”

    这句话很清晰的告诉世人,景山为什么会有万岁山,镇山这些称呼,也明确的标出它的地位位置以及高度以及范围。

    苏亦为啥要说这些呢?

    他提及《商颂·殷武》跟《宸垣识略》,不是为了卖弄学识。

    完全就是因为他把大家带过来景山,除了观景之外,还特意带领大家作一次关于“BJ中轴线”的实地调查报告。

    后者,才是此行最为重要的目的。

    BJ中轴线,全程7.8公里。

    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景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BJ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苏亦选择景山万春亭作为第一站,并非临时起义。

    一是之前跟黎新叶她们参观故宫,就约定有机会登山看景。

    这不,机会就来了。

    当然不能不错。

    二是仅仅带历史系的学生过来故宫参观唐卡,太单调,意义不够深刻。

    三是他们之前成立的北大古建保护协会,是时候该组织新的活动了。

    恰好,古建保护协会就是以历史系为主要阵地,考古专业为生力军,中文系为辅,人员严重重合。

    再加上,考古专业这边上次都由他带领参观过故宫,该说的都说了,再次重复一遍,意义不大。

    该找新的事情跟他们做了。

    而BJ中轴线实地调查,就被苏亦提上日程。

    该提议获得古建保护协会的成员一致认可,就连协会两位指导老师宿先生跟俞先生都觉得这事很有社会实践意义,也用实质行动来作为支持。

    于是,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就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原本是打算一伙人,骑着自行车从北大出发直奔景山公园,现在也不用了,系里面直接安排两辆大卡,一辆载人,一辆载车。

    载车是真载车。

    因为要打卡BJ7.8公里中轴线,靠步行跟挤公交都不靠谱,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沿途的大街小巷上。

    因为卡车运载容量有限,还需要两个人公用一辆自行车。

    就算如此,这也是一个工程,一下子调度二三十辆自行车,从北大运送到景山公园,也不容易。

    毕竟,历史系的本科生跟苏亦不一样,大家都穷,并不是每一个人拥有自行车,或者说,班级里面拥有自行车的学生都占不到三分之一。

    这样一来,就需要借了。

    好在,他这个北大历史系小师兄的口碑已经打响,借车,对于他来说确实没啥困难。

    这事也不需要他过多操心,当他提议车子后面可以带人,尤其是男生尽量载女生的时候,王讯跟张新这帮家伙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去借车了。

    赏景吟诗过后,苏亦没干正事,就是拍照。

    拍人物,拍风景。

    风景美,人更美。

    那么多北大才女聚集于此,怎么可能不多留下珍贵的回忆呢。

    相机记录下来的每一张画面,都是时间长河里面最为珍贵的记忆,只要能够留存下来,都弥足珍贵。

    来之前,在苏亦的要求下,大家都做足了功课,也不需要他像上一次一样,从故宫的前世今生地跟大家科普史料。

    北大的学生可不是外地的旅行团,他们是时代娇子,只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就会主动去汲取知识的养分,不需要他面面俱到地跟大家做讲解。

    这也是他上一次带大家游玩故宫以后,总结下来的经验。

    事先布置作业的好处就是,一些基础的知识不需要他去讲解,也把他从导游的身份解救出来,专职摄影师就好。

    当然,老本行手绘不能拉下。

    把相机递给旁边的黎新叶,苏亦就开始画建筑素描。

    于是,他也成为叶子同学眼中的作为著名的风景。

    咔嚓!

    快门一按,画面定格。

    其他人也没闲着,比如王讯就负责讲解。

    他这个古建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多少也要在中文系的姑娘前面展示一下他的存在感。

    这不,趁着苏亦拍照的空挡,这货凑到方灵她们身边,开始滔滔不绝。

    “你们不知道吧,早在1944年的时候,梁先生就首次提出BJ‘南北中轴线“之概念: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

    说到古建保护,梁思成先生算是学术界的扛把子了。

    他一来,就把梁先生的话抛出来,确实成功把几个姑娘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

    方灵很配合道,“王讯,可以啊,懂得很挺多的。”

    这货假装谦虚,“没有,没有,略知一二。”

    方灵笑,“连你们小师兄的风头都抢过去了。”

    王讯哪敢认,连忙摇头,“没有,没有,都是小师兄教的好。”

    “咦!”瞬间,考古班上的家伙就开始起哄。

    “可以啊,秘书长,要不,你也把梁先生的《BJ———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跟大讲一讲呗。”

    说话的是张新,他跟王讯最熟,开始使坏。

    前世,BJ中轴线申遗的时候,经常引用梁思成先生提出“BJ中轴线”的概念。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梁思成是什么时候提出这个概念的。

    又是在哪些文章里面提出这个概念的。

    其实,王讯跟张新他们也都不知道。

    都是苏亦跟他们列的书单。

    王讯上面的话,就出自于梁思成先生的讲义《中国建筑史》。

    这个时候,这书还没有正式出版。

    大家只有54年的讲义油印稿,属于内部资料。

    然而,张新提及的《BJ——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则是《新观察》1951年第卷第-期。

    这文章,要不是苏亦推荐他们阅读,他们肯定一时半会也找不到。

    不过相比较建筑史讲义,这篇文章更加详尽地阐述中轴线的内容。

    这也意味着,内容更丰富,需要记忆的部分就更多。

    张新就是笃定王讯记不住,才使坏。

    王讯确实记不住,但表面不动声色,“这个时候,就要有请小师兄了!”他求助似地望向苏亦。

    苏亦也不为难他,直接说,“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

    看着苏亦流利地背诵原文,王讯目光呆滞,“小师兄就是小师兄,竟然真的背下来了。”

    其他人也都开始鼓掌。

    苏亦笑着制止他们起哄,说道,“大家现在时间也不早了,要观景的着急时间观景,要拍照的抓紧时间拍照,十分钟后,下山,没有问题吧?”

    自然没有问题。

    大家列队拍完大合影,开始下山。

    因为高度只有四十多米,从景山山顶的万春亭到山脚,又是下山,没几分钟就到公园门口集合。

    接着开始整顿队伍,苏亦让张新点名,人数到齐之后,开始分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奈何,僧多粥少。

    嬉戏好一会以后,才正式分组完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