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市委大楼在人民广场的东南侧的斯大林大街之中,这条号称亚洲最长大街,现在还没有改名为人民大街,依旧保持着解放后的称呼。 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厅舍,完全就是因为它是伪满政府在新京建造的首座办公建筑。 1932年7月开建,1933年建成,速度相当快,当年作为伪满政府的文教部和国都建设局共同使用。篳趣閣 长春光复以后,则成为民国市政府使用听说是长春第一次解放时被苏军炮兵误炸,严重损毁,后来重新修缮,却没有原来的高度。 到了48年,长春彻底解放以后,这里就成为党校以及市委的办公大楼。 就没再挪过窝。 苏亦来之前,梳理过长春的城市历史,知道人民广场,就是当年的城中心,斯大林大街、新民大街、解放大路三条大大道交汇于此,要是能上市委大楼的塔楼俯视整个城市的话,定然极美。 苏亦说干就干。 之前广州,去参观中山纪念碑,当时内部没有开放,不能登塔。 现在这里是市委大楼,总该是开放的。 吴镇武忍不住问,“这玩意,到底行不行?” 苏亦笑,“先试一试,万一行呢?” 于是,他拿着身份证明,北大的介绍信,还有研究生胸章直接朝着门卫室走过去。 他一开始也没报啥希望。 不曾想,还真可以通行。 保卫干事,听苏亦是北大历史系的研究生,打算研究伪满建筑史,呼吁国人的铭记历史,激发学生奇,苏亦为啥对这些兴亚式建筑那么感兴趣。 苏亦也只能跟他简单科普,前面科普了概念,又谈论兴亚式建筑的发展史。 “它在曰本习惯被称为帝冠式建筑,仅仅从名字就知道式日式特色,在长春就被称为满洲式建筑,其实它本质上就是西体东壳,是30年代在日本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的背景下,为对抗现代主义建筑而产生的日本建筑样式。因为有着极为鲜明的日式的屋顶,所以被称为穿着军服的建筑。这属于一种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其实所谓的折衷主义也是曰本学者鼓吹的,不光说的天花乱坠,在很多人的眼里,它本质上就是丑。” “啥玩意?丑?”吴镇武大为不解,“我怎么觉得挺漂亮的啊?” 苏亦笑,“审美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人觉得丑就会有人觉得美,甚至,有人觉得此类建筑,就是曰本人的小家气的具体表现。” 吴镇武就更不解了,“挺豪华的啊,当年能够建造这种豪华建筑,在国内应该不多吧?” 苏亦说,“兴亚式建筑是二三十年代被伊藤忠雄、佐野俊树和武田刚一引入曰本的。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并且将日式风格与西洋风格相互融合。借鉴的就是当时欧美建筑风格,然后在加上日式的木结构屋顶作为装饰。本质上,房顶只有装饰作用而缺乏实用性,还增加建筑成本,采光也不好,很多人觉得多出来的屋顶,也没有啥装饰作用,反而是累赘,画蛇添足,并且内部装饰也极为简陋,占地小层数少规模也不大,不够欧美建筑奢华,也不够东方建筑大气,完全就是反映出了,二战前夕曰本资源溃泛经济落后的糟糕状况,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只能采用这种小家气的建筑,完全无法跟经过文艺复兴的欧美建筑媲美,因此,有人给出了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评价。” 苏亦说完,吴镇武下意识点了点头,“这么说也很有道理哈,毕竟这些大楼,除了塔楼比较高之外,其他的楼层确实不算太高,确实小家气。” 苏亦乐得哈哈大笑。 那么上面他说的评价,真的有道理吗? 有点道理,却也不能说全对。 主观性太强了。 明治维新以后,曰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开始“脱亚入欧”了,在建筑领域上,也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影响,古典建筑风格迅速衰落,这样一来咋办? 于是,折衷主义的兴亚式风格就应运而生了。 此外,曰本古典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木材的稀缺,大量的建筑被摧毁,和风建筑也被迫停建。再加上现代建筑的兴起之式,锐不可当,兴亚式建筑风格就开始大行其道。 说到这里,苏亦又拿着中国的“宫殿式”建筑跟兴亚式建筑做对比。 “宫殿式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是被民国政府推崇,还说它式民族固有样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正统继承者。作为伪满时期采用的兴亚式,却有着明显的“和风”,本质上,一定时期的建筑样式必定收到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不能简单的用美丑来贬低兴亚式建筑,就算在咱们长春的兴亚式建筑,也存在着多种尝试,一会,咱们慢慢观察,一一梳理,实际上,兴亚式建筑也对民国时期的“宫殿式”建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一说,吴镇武又听不明白了,“啥借鉴意义?” 苏亦笑道,“都是西体东壳的折衷主义,都是在西方建筑的主体上弄一个屋顶,不过咱们国内宫殿式,弄的是大屋顶,而不是兴亚式的小屋顶。” 吴镇武笑道,“果然,小曰本就是小曰本,连建筑都这样抠抠搜搜,充满小家气。” 说说笑笑,接着,他俩马不停蹄杀到第二厅舍——伪满首都警察厅。 它跟第一厅舍恰好对街相望,都是在斯大林大街上,一东一西,对称分布,与第一厅舍相呼应。也就比第一厅舍晚10天开工,1934年竣工。原为伪满司法部,司法部迁往新民大街后为伪满首都警察厅。 这楼现在是CC市局所在地,完全继承了之前的单位属性。 因为之前他们去市委大院参观,还拿到保卫干事的介绍信,进入公安大楼的时候,也没有阻拦,甚至还有宣传科的干事陪同,苏亦挑选一些角度拍摄照片以后,就开始拿起素描本开始画素描图。 他这本领,吴镇武之前在南湖宾馆已经领教过,也不惊讶,反倒是市局的宣传干事,哭笑不得,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位北大的高材生,为何有这样的雅兴跑来这里画画。 好在他不阻拦,简单交代一些注意事项,让他们不要乱跑之后,也就离开。 相机是苏亦跟考古专业摄影老师赵思训先生借的,他在北大的时候没少跟对方混在文史楼的暗房洗照片,借一部相机,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胶卷要自己买。 就算黑白胶卷,也不便宜。 这种消耗品,苏亦也不能使劲造。 对于拍照,他也是能省则省,尤其是建筑群,尽量画建筑素描图,不怪他抠抠搜搜,主要是今天打卡长春的满洲式建筑,胶卷消耗的比较狠。 不仅如此,之前在研讨会上,他的胶卷也用了不少,作为为数不多可以拎着相机自由出入会场的临时会务人员,苏亦自然备受瞩目。 不少人都过来找他拍照,他辈分小,年纪也小,脸皮薄,也没有经验,不太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特别是,一开始还傻乎乎的,帮大家拍摄单人照片,所以,胶卷消耗的比他预想中的还要快,也让他收获了不少与会学者的联系方式。 以后洗出照片的时候,还要给人家寄回去。 而且,他因为多出来一个相机,都要客串拍照的工作。到了后面,胶卷拍完了,却没法雨露均沾,没法子,主办方只能给他提供胶卷让他拍照,让客串一波摄影记者,也让他狠狠地刷一波脸。 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胶卷真的不多,只能继续干手绘的老本行。 这栋建筑跟第一厅舍相比,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建筑师相贺兼介将他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是充满中西合并的满洲式建筑。 因此,长春的兴亚式建筑跟曰本本土的兴亚式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融入了多国元素。 对这些,吴镇武是真的不懂,越发好奇,“都融入哪些元素?” “挺多的,因为出自于政治需要,建筑物不可能过多呈现中国元素,因此,各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有,比如曰本建筑史学家村田治郎在1944年出版的《满洲的史迹》,他在论述建筑的演变时候,就按照长城把咱们中国划分为两个区域来论说,注重强调满洲与当时中国的其他区域拥有者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他否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建筑史,重点强调蒙古族、女真族、汉族加上俄罗斯以及曰本的建筑方面的融入,才是伪满建筑的特色。” 吴镇武摇头,“这本质上就是人为的,并非历史自然演变,如此论述,也是狼之野心。” 从这点上,就可以判断,当年曰本学界“满蒙回藏鲜之学”之盛行。 看了第一、第二,接下来肯定是第三厅舍了。 都在这附近街区,建筑于1933年4月开始建设,第三厅舍建成后,由伪满财政部使用。 这栋楼也借鉴了前面两栋楼的经验,在它们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依旧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比较低,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它是伪满政府办公建筑中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 解放后,这里就变成学校了。 就是后来的吉林财大旧址,现在叫财贸学院。 既然是学校,门岗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对他俩来说,反而是熟悉的环境。 进入学校以后,苏亦才发现大楼变成三层高了,一打听,才知道,今年年恢复高考,学生变多了,需要大楼上加盖一层,中间的塔楼则变楼高了。 这样一来,大楼的结构跟外形也都改变了不少,尤其是塔楼的屋顶,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形状,好在新加盖的楼层风格融入的也很高,并没有完全改变整栋大楼的形状。 吴镇武见状,问道,“都这样了,还没有必要绘画拍照吗?” 苏亦点头,“没事,来都来了,先画再说,而且一会去对面有惊喜。” 按照流程,拍完照,继续画素描图。 因为是学校,苏亦作画,还多人都围观上来,都好奇他们是哪个专业的。 得知他们的身份,这帮学生都忍不住哇起来,对此,苏亦习以为常。 最后,财院的学生还邀请他们进大楼里面观察,终于有一栋是可以自由参观的大楼了,不容易。 接着就是第四厅舍。 史学界叫它——伪满洲国民生部大楼。 建于1935年,为伪满政府建设的第四厅舍。建筑整体平面呈F形,主楼地上2层,地下1层,中间为塔楼,正门朝东,台阶5级,由6根柱子支撑房檐,双檐之间设一夹层。地上第2层采用拱窗,与第1层方窗之间的墙面设有双柱浮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