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比如黎新叶她们几个中文系的姑娘就非常好奇,“好端端的,为什么永定门会被拆除?” 这就涉及到现代史料了。 苏亦望向王讯/冯石/孟先民/南育全,问,“你们四都是首都人民,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还别说,他们真知道。 四人商量之后,还是由废话最多的王讯来解答,“建国以后,关于BJ古城的保护各种观念都是在碰撞的,最后‘完全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旨“的观念占了上风,于是从那时起,BJ古城城墙及城门陆陆续续被拆除。1950年始拆永定门瓮城城墙,到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又成了“危楼”并且被认为妨碍交通,于是也被陆续拆除。” 听到这里,同学们惋惜不已,不断叹气。 历史就是一个轮回。 结果,到了2004年,政府启动了打造BJ中轴线人文景观工程,又拆除了永定门到南纬路两侧破旧低矮的房屋,露出了东西两侧坛墙,开始了永定门城楼复建工作。 不过复建的永定门比原永定门城楼小。永定门城楼也是十六座老城门中唯一被复建的“城门”。 那么永定门为什么会被复建呢。 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BJ中轴线”申遗。 1999年,王灿炽提案复建永定门。 第二年,古建专家王世仁提出《关于重建永定门的建议书》,理由很重复,说,“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BJ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住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然后不断有专家学者写论文各种论证,有人提议复建,自然有人反对复建。 对此,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反对复建的专家学者也不缺乏有影响力的人物。 这样一来,就要召开论证会。 于是,03年的时候政府就开始专家座谈会,然后得出的结果,可以复建。 其实,复建与否对于民众来说,没啥影响,大部分人都乐意见到复建成功。 反对声音最大肯定是来自于学界。 然而,相关部门想要复建。 这样一来,邀请的专家学者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有点像当年四库全书影印版出版的闹剧。 不管过程如何反正用永定门是复建了。 大家喜闻乐见。 就连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的候仁之院士被抬着登上复建后的永定门,都忍不住夸赞好极了好极了。 就知道永定门复建对于某些有着老北平情怀的老人来说,都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其实,永定门复建能够说的事情也挺多的。 比如复建用的十二个主梁所用的铁梨木就是花重金从南非进口的。 再比如,永定门复建的主持者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似乎觉得还不过瘾,直接提出,“一句现有的考证,永定门瓮城和捡漏,都是有条件恢复的。” 于是,2011年12月,首都政府就决定复建永定门瓮城等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积极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 永定门复建,都专家学者反对了,中轴线申遗就没有反对吗? 当然有,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阙维民教授就洋洋洒洒的写了好几万字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开始炮轰中轴线申遗项目。 说“BJ中轴线”项目申遗有悖于世界遗产精神,建议撤销。 阙维民教授说的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 中轴线申遗,本身就有争议的地方。 他从好多个角度论说中轴线申遗的不合理之处。 最开始就从“BJ中轴线”的概念去反驳,他直接说没有历史文献提及这个概念,就连梁思成先生最早也是“南北中轴线”而非“BJ中轴线”,甚至还说,中轴线包含的故宫部分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还要把故宫保护其中去申遗,极为不合理。 还说BJ中轴线申遗严重侵占全国各地的申遗资源。 毕竟每个国家每一年只能通过一项,首都已经有那么多世遗项目了,为什么还要拿中轴线去申遗。 这个瓜看起来,就非常过瘾。 奈何,没法跟现在的同学们分享,苏亦憋着有点难受。 现在中国申遗第一人候仁之院士都还没出国,也没有申遗的概念引入国内。 他要突然跟同学们说申遗的事情,估计大家都会把当疯子看待。 毕竟这年头,社会风气这么保守,没有出国就知道那么多国外的东西,可不是随便用一个北大图书馆查资料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那么中轴线申遗是哪些大佬在推动的呢?嗯,就是单院长。 好几次提案去推动这事。 政府当然乐意。 毕竟提高首都的知名度,每一次申遗都是一个旅游项目的推广。 那么BJ中轴线申遗那么多次为什么还是不成功呢? 自然就是因为尤其不合理之处。 当然也不是国内每一次申遗都可以成果,比如19年通过良渚古城之后,直到21年才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再早一些的就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那么BJ中轴线为何申遗会跨度那名长时间还不通过? 阙维民教授的论文也不是瞎写的。 甚至,阙教授还吐槽永定门复建就是瞎胡闹。 前世苏亦看这篇论文的时候都笑喷了。 阙教授还是很有书生意气的嘛。 那么苏亦对此持有什么想法呢? 他对此研究也不是很深入,就不做太多评价。 这事也没啥好说的。 反正阙教授吐槽的,又不是他。 对于苏亦来说,面对永定门遗址,在还没有复建的时候,他能够做的也并不多。 带着同学们过来实地考察。 除了游玩散心之外,也算是对大家做一个古都城市考古的启蒙。 这一次,中轴线实地调查,用大家的话来说,绝对是受益匪浅。 从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出发,到底永定门看了一个寂寞。 也不算是寂寞,至少了城门没有了,但永定门护城河还是存在的。 之前苏亦在城楼下,画着护城河跟护城桥并不都是为了艺术效果。 清朝时,永定门外护城河上是有吊桥的。清末,永定门内大街改建为碎石子路,该吊桥遂改建为单孔石桥,桥面以长条石横铺砌。 1957年被拆除。因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变成盖板桥了。 事实跟绘画,往往是天差地别,大家沿着护城河段走了一段路以后,就赶紧离开。 主要是太脏,也就没有了绘画之中的浪漫唯美画面。 护城河两岸还没有不少临时搭建的建筑物,桥下,也有多处用木板、砖块搭建而成的简陋住处。 也不知是啥人住在这里。 甚至,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还传来一阵阵恶臭,估计是流浪汉当做了公共厕所。 看到这一幕,苏亦满是感慨。 突然想起来,之前他们去参观博雅塔的时候,角落也传来阵阵恶臭,还有不少胡写乱画的字样。 没有想到到永定门这边,又一次体验到这种美好了。 这个年代,脏乱差,果然是主旋律啊。 不过一想到那么多知青回城,这边多了这些临时搭建的桥屋也就可以理解了。 到了最后,等众人离开的时候,一帮女生望着苏亦已经绘画的素描建筑图,望着他重新添加在城楼上的青年男子以及旁边的题跋,“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直接吐槽,画家都是骗子。 乐得众人哈哈大笑。 啥都没有永定门遗址,在他的画中,拔地而起多一座巍峨挺拔的城楼。 脏乱差,恶臭慢慢的护城河以及盖板桥,都成他画中充满诗意的吊桥以及水波不兴的护城河。 更加过分的是,还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烟雨朦胧,画面唯美。 也难怪一帮姑娘会吐槽,回家都是骗子。 苏亦也不在意,笑着说道,“说不定再过二三十年以后,政府复建永定门城楼, 改造了河道,拆除掉盖板桥,于是,在某一个烟雨朦胧的白天,真的有一个穿着白色汉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从桥头走过,到时候,你们可不要忘了,曾经在大学时代,有你们的小师兄曾经在城楼遗址给你们画着这样一幅画。” 他说着说着,突然发现身边的姑娘,眼波流转地望着他,眼中尽是他的倒映。 等他抬起头,跟她对视的时候,女孩像受惊的小鹿般慌乱地躲避着他眼神。 这一刻,苏亦觉得叶子同学,可爱极限了。 于是,等他们沿着中轴线打卡完毕,骑着自行车载着对方返回学校的时候,苏亦觉得风都是温柔的。 从清晨到傍晚,从白天到黑夜,迎着温柔的晚风,又是美好的一天过去。 真好。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272章:中轴线——北平古城的灵魂和脊梁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