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古文字学界大型追星现场-《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东北真冷!

    这是苏亦到了长春以后,最为真切的感觉。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因为没有下雪。

    好在入住的南湖宾馆,景观优美,建筑奇特,充满了年代感。

    当然年代感,也只是相对苏亦的认知来说的,实际上,南湖宾馆58年建馆,到现在也就20年的时间,在这个年代还属于豪华建筑物,是省城国宾馆,规格极高,普通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入住,中式园林配上西式别墅,洋气得不行。

    只是天气太冷了,他也没有乱跑,再加上他被临时征用成为会务人员,也没法吓跑,只能窝在酒店大厅做接待工作。

    好端端的,他从BJ跑到长春,还入住这种高规格的国宾馆?

    到底要干啥呢?

    自然是过来蹭学术会议的,而且,不是跟导师宿白先生,反而是高铭、邹恒两位先生。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蹭学术会议,就是最好的刷脸机会。

    苏亦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么这一次会议,为什么宿白先生没有过来,是他忙吗?

    也不是。

    主要是专业不对口,这是吉大牵头举办的古文字学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并不属于宿先生的研究方向。

    十年后,国内第一个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规格很高,学界的很多老前辈都出席会议。

    北大考古专业这边,高铭先生是研究古文字的,自然会受到邀请,而邹恒先生则是北大商周考古的权威,研究古文字,研究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他肯定不能缺席。

    实际上,这一次活动,国内古文字学术圈,稍微有点名头的学者都受到邀请了,除了身体原因无法出席会议的学者,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

    比如北大,除了高铭、邹恒两位先生,中文系的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也受到邀请。

    北大的几位先生,也几位重视。

    都是同一个单位的熟人,四位先生结伴同行,外加上一个蹭会议的苏亦。

    凭啥,中文系跟历史系,就他成为一个独苗跟随着四位先生蹭学术会议?

    这主要是高铭、跟邹恒两位先生力荐的结果。

    他俩因为职称的关系,今年都没能招研究生,而裘锡圭先生也是如此,四位先生唯一招研究生的就是朱德熙先生,不过,他的两位研究生都是言语学方面的,并不非古文字学方向。

    因此,苏亦就成为了北大古文字方向唯一一个独苗了。

    谁让他高铭先生心心念念要提携后背,而邹恒先生还打算让他成为助教呢。

    再加上,他这段时间过于不务正业,而冬天,北方又没法做考古发掘,想要安排他去工地实习都没有机会,再加上,他这段时间表现还不错,上一次带大家做中轴线实地勘查实践,邀请徐苹方先生过来做报告的时候,没少夸奖他,高铭先生提议要带他参加会议的时候,宿白先生也没有阻拦,甚至苏秉琦先生还说,让他多出去见识一下世面是好事,于是,他成功混入古文字的队伍。

    实际上,在北大出发的时候,遇见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苏亦的脸色就有些古怪。

    他也不是意外这两位先生会一起受到学会邀请,因为,他们仨一起受邀参加古文字的学术会议,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比如,再过几年,香港召开的某次学术会议,就是他俩恩怨的开始。

    此时的高铭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未来的岁月里面,会跟朱先生有那么多恩怨情仇。甚至会因为这些事,影响到他职称以及博导资格的评选。

    因此,看着两位先生从北大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场景,苏亦就感慨,时间的伟力真强大。

    他们是提前一天到达长春。

    车子距离宾馆,也不远,就几公里的距离,也不需要主办方接送,他自己乘坐长春著名的有轨电车直达南湖宾馆。

    这一次研讨会,可以说是十年以后,国内古文字学界一次空前盛会,熟人太多了,几位先生办理好入住手续以后就开始各种串门拜访老前辈老熟人。

    苏亦也跟随着高铭先生各种拜码头,混脸熟。

    奈何,他年纪太小,辈分也小,各位老先生除对他各种勉励之外,也没法跟他忆苦思甜,混在各位大佬身边,过了最开始遇见学术老前辈的兴奋之后,他就开始无聊起来了。

    吉大这边只能安排研究生过来接待他。

    巧合的是,于省吾先生有一个叫吴镇武的研究生跟他的情况差不多。

    这个差不多,并非说说而已。

    对方年纪也不大,今年也就21岁,而且也没读本科,直接考研究生。

    因此,在第一天拜访于老的时候,对方就让吴镇武接待他,嗯,也就是带着他玩。

    于是,刚到长春的第一天,他就跟吴镇武他们几个研究生一起成为会议的临时工作人员了。

    他负责与会人员的签到工作,在南湖宾馆的主楼大厅签到桌上,看着名字越来越多的本子,他都乐傻了。

    其他人不说,光张政烺跟李学勤两位先生的亲笔签名,让足够他炫耀一辈子了。

    见到他这副摸样,吴镇武只觉得好笑,“你个家伙,仅仅是张先生跟李先生他们的前面你就乐成这样,要是一会启功先生的亲笔签名,你不是要乐疯了?”

    “啊?”苏亦意外不已,“启功先生也参加会议?”

    吴镇武也意外,“你不知道?”

    苏亦摇头,“不知道,没有人告诉我啊。”

    吴镇武笑,“你现在知道了。”

    苏亦也笑了。

    启动先生竟然参加古文字的学术会议,倒是他想不到的。

    这情况确实没有人告诉他。

    这年头的会议准备有点粗糙,与会者可没有人手一份的会议流程手册。

    再说他一个编外的蹭会人员,不知道这情况也不奇怪。

    看出来他心动,吴镇武继续说,“启功先生可是领导小组成员,一会忙完了,我们一起去拜访先生。”

    说完,露出一个你懂的眼色,显然,这家伙也心动了。

    一切尽在不言中。

    因为第一次举办这种大型的学术活动,主办方多少有些缺乏经验。

    作为一个前世经常蹭会的学术油子,苏亦对这些流程不要太熟悉。

    成为主办方临时工作人员以后,他也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上查缺补漏。

    当然,他能做的事情也不多。

    比如,闲着无聊的时候,拉着吴镇武编撰了一份会议手册。

    敲定好与会人员名单以及会议流程,再弄积分手抄版。

    然后,晚上他们几个研究生就借着送会议手册的名义敲门启功先生的房门。

    启功先生的再书法方面的自然声名远扬,然而,这一次会议是古文字学界的主场,并不是书画艺术交流,他被邀请过来,也是因为他在碑文方面的研究造诣而非书法造诣。

    因此,参会的各位先生心思自然不在他的身上,或者说不在他的书法墨宝上,十年过去,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学界盛会,大家的心思都在讨论学术成果上了,也没有哪位先生把心思花在跟启动先生求墨宝上。

    于是,就便宜苏亦他们这些小辈了。

    作为古文字学界泰斗,于省吾恢复高考以后的首届研究生都招了不少人,加上吴镇武一共,人数跟宿白先生旗鼓相当,这在学界也是独一份。

    除了吴镇武外,其他四人年纪都偏大,其中两位都35岁了,跟姚华山差不多。

    但四人当中,吴镇武年纪小,比较活跃,因此,也是他带着苏亦过来敲门启功先生的房门。

    把会议手册送后,他们俩挤眉弄眼,老先生就知道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了,问明来意之后,启动先生笑道,“这一次来的都是大脑袋壳的人,你们两个小家伙不去找他们,却来找我,本末倒置了吧?”

    他口中的大脑袋壳的人,就是其他学问大的老前辈。

    能够看得懂甲骨文这样的天书的老前辈,可不就是一个个都是脑容量都异于常人的大脑袋壳的人。

    苏亦自然不能说,其他先生的签名的都被他收入囊中,只能说道,“我们对先生仰慕已经,难得有机会遇见先生,不想遗憾终身。”

    得,遗憾终身这样的词汇都整出来了。

    启功先生也扛不住了。

    又见到他年纪小,有些疑惑,刚想说点什么,旁边的吴镇武助攻就来了。

    “先生,苏亦是新会人,是援庵先生的小老乡,因此,听到先生也参加会议的时候,就激动得不行。”

    有了吴镇武的主动,苏亦接下来的开场白就更加顺利成章了。

    “我爷爷是美术老师,酷好书法,尤其推崇援庵先生的书法,也时常跟我讲援庵先生跟元白先生您的故事,再加上,我到北大读书以后,也经常听刘乃和先生的课,只是有些遗憾,今年您没有给我们开课,不然……”

    “原来你这个小家伙是北大的。”启动先生说完,又问,“你是谁的弟子?”

    “师从季庚先生!”苏亦赶紧自报家门,“今年跟随着季庚师学习佛教考古。”

    启功先生听到这里,又有些疑惑了,“不对啊,你个小家伙研究佛教考古,跑来这里凑什么热闹。”

    苏亦坦白,“我是跟高铭、邹恒两位先生过来的,主要是年纪太小,几位先生觉得应该带我过来见识一下世面。”

    旁边的吴镇武察觉气氛不对,赶紧解释,“苏亦这段时间都跟随着高铭先生学习古文字,再加上家学渊源,并不是外行。”

    启功先生却笑道,“别担心,你个小家伙能够花心思在古文字上,是学界之幸,我们这些老家伙巴不得后继有人,把这门学问发扬光大。”

    勉励完苏亦几句,看着旁边急得不行吴镇武,老先生笑道,“刷,今晚就刷!找个安静的房间,到时候,你们别忘了找印泥来。”

    他口中的刷,自然是刷书。

    是借用《海岳名言》里面关于米芾“臣书刷字”的典故。

    文章里面还借用米芾之口评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也从这里面看出来米芾的性情。

    老先生借用这个典故,自然也是一个秒人。

    实际上,看过老先生晚年的讲座视频都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胖老头。

    晚上,苏亦跟吴镇武师兄,如约而至。

    启功先生的客房,来访者众多,并不安静,于是,他们找酒店的管理人员以提前布置会议室的名义拿了会议室的钥匙。

    研墨,苏亦是专业的。

    之前在广美,他就帮过师爷关山月先生研研墨,现在有机会给启功先生研墨,谁都不能跟他挣。

    他一边研磨,启动先生一边问,“你们想要什么内容?”

    众人纷纷摇头,“元白先生写什么,我们就要什么。”

    不曾想老先生较真,“可不行,必须是你们喜欢的。”

    一时之间,众人还真没反应过来要啥。

    苏亦也是一样。

    能有求到字,已经很满足了。

    哪里还有什么要求。

    启动先生提供免费定制,想都不敢想啊。

    于是,他有些鸡贼地望向汤余惠,“要不汤师兄先来?”

    死道友不死贫道。

    有苏亦抛砖引玉,吴镇武几人也纷纷说汤师兄先来,表面上是对师兄的尊敬,实际上都没想好要求啥字。

    汤师兄没法子,硬着头皮说道,“要不,先生给我写一首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启动先生笑,“行,劝学篇,也算是应景!”

    于是,著名的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跃然纸上。

    汤师兄过后,大家都望向何师兄。

    何师兄思路也限制了,竟然学着汤师兄,“先生给我一首孟郊的《劝学》可行?”

    自然没有问题。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这首更加直白。

    接着是曹师兄,为了不歪楼,曹师兄也是劝学篇诗句,他的是朱熹的《劝学诗、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到黄师兄的时候,也没有办法离题,还是劝学诗。

    是颜真卿的“三更灯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