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书名叫做《灭佛》-《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啥?名字?”

    对此,苏亦倒是好奇。

    “就叫《灭佛》,是不是很霸气啊?”

    苏亦乐了。

    这个取名风格,很有玄幻色彩啊。

    不知道为啥他的脑海突然跳出耳根大大的《求魔》。

    汗。

    跑题了。

    为了结束这个话题,苏亦说,“这个书名很好,不用再取了,我就用这个了。”

    现场又是一阵哄笑。

    等苏亦准备结束分享的时候,这帮家伙却不愿意。

    “小师兄,自从你去故宫实习以后,在课堂上见到你的机会就很少了。”

    “对啊,小师兄,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故宫实习都干了什么呗。”

    “小师兄,我们可是听说你在故宫专门研究唐卡,还要写唐卡艺术的文章,能不能跟我们也讲一讲啊。”

    对于这个要求,苏亦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没有办法,唐卡艺术的文章压根就没有完成,他现在要讲的话,顶多是个半成品,不合适。

    谁让被许婉韵他们鼓动跑去弄朗达玛灭佛相关文章呢。

    不然,王永兴先生怎么会让他研究唐武宗灭佛。

    没有这事,他也不会出现在《隋唐史》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唐武宗灭佛课题。

    于是,王永兴先生提议,“大家对此感兴趣的话,等下一次在《敦煌学》课堂上,让你们小师兄跟你们分享研究成果。”

    瞬间,教室内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之前苏亦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的基本上都是专业基础,现在深入专题研究,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极为稀奇的东西,自然更为好奇。

    对此,苏亦也不拒绝。

    反正论文发表出来,这帮家伙肯定少不了会过来宿舍骚扰他,反正早晚都要讲,早点讲完比较好。

    这个年代,。

    很多研究领域都属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按照他水论文的程度,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甚至涉及到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广泛。

    这东西真的不能积攒下来,不然,过一段时间就真忘得一干二净了。

    趁着写论文的时候,跟大家分享研究心得,刚刚好。

    《朗达玛灭佛与唐武宗灭佛之比较研究》这文章,苏亦花的时间并不多,不到一周的事件就完成论文底稿,当他把稿件交给王永兴先生的时候,关于这篇文章的事情也告一段落了。

    投稿的事情并不需要他来操心。

    再说,苏亦也没有那么多经历兼顾这些,史学研究,对于他来说,就是调味品,主菜还是考古。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宫馆藏的唐卡,对于他来说也是调味品。

    文物与博物馆,都不是他现在专攻方向。

    但这玩意,却属于他故宫实习的成功,不弄出来,他一时半会也没法从故宫抽身。@*~~

    所以弄完灭佛论文以后,苏亦再次把重心放在唐卡艺术研究上。

    之前梳理完,唐卡的历史,现在重新回来整理论文就容易很多。

    因此,一周后,敦煌学课堂。

    苏亦再次登台。

    《敦煌学》跟《隋唐史》一样,都没有教材。

    尤其是《敦煌学》连教学大纲都没有,跟专业选修课差不多。

    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这也是为什么王永兴先生让苏亦担任课堂助教,没有人反对的原因之一。

    这一节课,主讲人依旧是苏亦。

    跟之前一样,许婉韵马世昌姚华山他们都过来。

    他们也好奇,苏亦的唐卡研究都弄出什么新花样。

    既然是上课,肯定不能一上来就直奔课题。

    又不是学术研讨,一些日常还是要拉的。

    至少要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唐卡,研究唐卡艺术。

    这样一来,又需要回归到上一堂课未讲完的话题,就是苏亦这段时间在故宫实习都干了啥?

    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相比较论文研讨,大家对日常部分,更加好奇。

    毕竟敦煌学跟隋唐史不一样,敦煌学除了历史班的学生要上,考古班的学生也都要上。

    这堂课是必修课。

    之前苏亦带着大家游完故宫,一路上他客串导游跟大家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

    结果,没几天,他就去故宫实习了。

    对于大家来说,小师兄就是故意的。

    把大家对故宫博物院兴趣都调动起来,自己却跑去故宫实习。

    这样的好事,不带着自己完。

    不要太过分。

    上节课,这帮家伙就没少讨伐他。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苏亦当然要分享这部分经历了。

    实际上,好玩的事情并不多。

    然而,这玩意就是围城,城里的人羡慕城外的人,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

    大家对故宫博物院的向往,使得同学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苏亦在故宫的日常。

    这部分对于苏亦来说,肯定不会让他们失望。

    讲故事啊。

    这项技能都练习了大半年了,差不多炉火纯青。

    自然是先讲故宫的佛堂。

    提及这里的时候,苏亦继续吹嘘,“故宫的佛堂非常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对它们测量编写报告,说不定未来故宫博物院就会跟咱们北大历史系合作,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

    这个方面也就说说而已了。

    那么多佛堂,就算是故宫博物院也没有这个经费。

    这个方面的工作,未来则是由故宫博物院宗教组来完成的。

    这其中也有不少北。

    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然而,现在嘛。

    基本没戏。

    苏亦这是在画饼。

    也足够让大家兴奋不已了。

    他也不仅仅是说,还把之前佛堂的手绘建筑图以及编写的文字资料都分发给大家观看。.

    这些东西可是比油印版的教材精美多了,纯手工绘画以及手稿编写。

    图文并茂。

    绝对是这个年代难得的珍稀资料。

    让大家恨不得据为己有。

    一下子,课堂就变得闹哄哄的。

    王永兴先生忍不住说道,“大家都不要抢,到时候让你们小师兄整理一下底稿,然后拿去印刷,人人有份。”

    这年头,想要私自印刷资料极为困难,当然也不是不行。

    文字部分可以用滚筒油印,图片部分就困难了。

    这样一来,就让大家越发的羡慕苏亦的手绘技能。

    寥寥数笔,就能够把建筑物画惟妙惟肖,这种技能让大家眼热不已,都纷纷喊着要跟他学素描。

    一时之间,倒是让苏亦哭笑不得。

    讲完佛堂部分,接着讲南十三院。

    这可是故宫未开放区域,越是神秘越是让人向往。

    讲完南十三院的前世今生。

    苏亦才开始讲述里面的故宫编辑组的日常。

    第一个自然是要讲刘北汜先生以及快要复刊的《故宫博物院院刊》,说到这里自然也离不开他上一次完成的故宫学相关论文。

    同学们再度感慨。

    “小师兄就是厉害,不知不觉中都完成那么多篇论文了。”

    其实也不多,就三篇。

    对于一帮本科生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极为高产了。

    再加上他之前在省博实习弄出来两篇都发表在《文物》上的论文。

    就算是马世昌他们这些研究生,也都羡慕不已。

    论文的数量不是重点,重点是质量,但,苏亦的这些论文,质量都是不错的,并非刻意在灌水,就更为难得了。

    苏亦的人物故事也不局限于刘北汜先生,也讲到朱家溍先生。

    可以说朱家溍先生就是他在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方面的领路人。

    必须要重点提及朱家溍先生。

    这样一来,肯定也少不了提及老先生跟故宫太和殿「金銮宝座」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听说过,苏亦讲述完毕,大家惊叹不已。

    有学生感慨朱家溍先生运气真好。

    也有学生感慨朱家溍先生是靠真本事,而非运气。

    苏亦笑着总结,“两者都有,缺一不可。”

    他这话,很是鸡贼。

    这话一出,同学们也都哄笑起来,不再争吵。

    真假金銮宝座的发现,确实有运气的成分,然而,没有老爷子独到的眼光,谁又会去关注这些呢。

    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可不少。

    那么多人,为什么就非是朱家溍先生发现而不可能是别人呢?

    这就是真本事。

    故宫的老专家确实不少,离世的就不说,在世的,除了前面提及的刘北汜、朱家溍两位先生。

    其实还有不少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故宫专家依旧工作在一线。

    比如前面苏亦提及最多的徐邦达先生。

    甚至在书画组还有刘九龄先生。

    此外,还有苏亦最为熟悉的冯先铭先生,冯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古陶瓷专家。

    这个时候,冯先生还在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以大量考古资料为依据的《中国陶瓷史》,并执笔辽金部分。

    也因为这书,首次把宋代瓷器分为六个窑系,准确地概括了宋代瓷器的发展特点,这一理论已为古陶瓷学界。

    广泛运用并加以发展。

    苏亦之前在河宕遗址实习,建议省博方面在河宕遗址建立广东陶都博物馆的时候,就没少查阅冯先生的文章跟著作。

    对冯先生慕名已久。

    遗憾的是,除了朱家溍先生之外,苏亦都没有机会跟其他老先生打交道。

    主要是他研究方向还没有那么广泛,不然,就可以登门拜访了。

    讲完跟朱家溍先生交往的日常,苏亦才正式回归主题。 无错更新@

    也就是他研究的故宫馆藏的仓央嘉措时期唐卡艺术。

    研究唐卡跟研究唐卡艺术,这是两回事。

    前者是研究文物,后者属于艺术范畴。

    苏亦不想局限于文物研究,不然除了介绍文物的形状以及前世今生,就没啥事干了。

    这点,朱家溍先生已经走在了前面,对方的《故宫所藏明清两代有关XZ的文物》就已经把故宫涉及的藏传佛教文物都做了一遍梳理。

    他继续研究唐卡,只能按照对方的范式来书写的,还是走不出对方的论文框架之中。

    于是,苏亦只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