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苏亦前面给同学们梳理唐卡历史,铺垫那么多,就是为了讲述BJ宫廷唐卡。

    之前分析朗达玛灭佛与唐武宗灭佛两者之间的异同,这是王永兴先生给出的要求。

    而,BJ宫廷唐卡才是他在故宫实习研究的课题方向。

    这也是宿白先生允许他去故宫实习的根本用意。

    不然,他一个北大佛研一还没读完的佛教考古的学生跑去故宫博物院实习干啥。

    之前故宫游玩,苏亦事无巨细地给众人讲解故宫的前世今生,讲述着古物陈列所,讲述着历史博物馆,讲述着故宫文物南迁,讲述着台北故宫博物院。

    甚至到了最后还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

    使得他在北大历史系的学生眼中,都几乎等同于故宫的代言人了。

    现在他又在故宫实习,专门做BJ故宫唐卡的研究,对于同学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么BJ宫廷唐卡真的值得研究吗?”

    “为什么会诞生出宫廷唐卡这种一种独特的风格?”

    对此,同学们好奇不已。

    对于第一个问题,苏亦给出肯定的回答。

    “BJ宫廷唐卡,它是清代XZ以外各种唐卡风格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唐卡风格,被誉为最为璀璨的艺术花朵,它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是唐卡历史以及艺术不可或缺。”

    以上这段属于引语,也是给宫廷唐卡做定调,是常用的文章书写方式。

    那么第二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跨度就有点大了。

    因为它涉及到宫廷唐卡的发展历史。

    所以这个问题要分段回答。

    “大家知道,清代宫廷唐卡始兴于哪个时期吗?”

    为此,苏亦需要跟先跟同学们做互动。

    对于这个问题,它们自然是不知道。

    于是,就纷纷猜测。

    甚至这帮家伙还从清太宗开始。

    苏亦哭笑不得,“说清太宗的同学,你们是认真的吗?”

    “小师兄,清太宗有什么问题吗?”

    苏亦不回答,解释,“清太宗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BJ宫廷唐卡跟他有啥关系呢。”

    这个时候,还有同学弱弱辩解。

    “沈阳也有故宫啊,里面的唐卡,也算是宫廷唐卡吧。”

    “别闹!”

    现场又是一阵哄笑。

    玩笑过后,苏亦才认真说道,“清代宫廷唐卡始兴于康熙年间,但当时规模有限,保存都现在的事物更是少得可怜,大量绘制主要集中于乾隆年间,目前存世的清宫唐卡也主要为乾隆时期的作品。”

    康乾盛世,虽然是帝国最后的辉煌,但在艺术领域,同样也繁荣昌盛,这点表示在唐卡艺术上也适用。

    这时,有同学问,“小师兄,这一时期的宫廷唐卡,故宫总该有收藏了吧?”

    大家都被百年文物流散史搞出心理阴影,生怕,连故宫的文物都大量流散出国外。

    对此,苏亦给出肯定的回答,“这个不用怀疑,故宫拥有大量这个时期唐卡藏品。我这段时间都在故宫实习,查阅的大量的文献资料也观看了不少唐卡实物,然后发现乾隆时期宫廷唐卡,多个机构都有出品,比如养心殿造办处,中正殿念经处等。”

    “小师兄,为什么清宫会有那么多的唐卡啊?”

    提问的学生是历史专业的。

    跟考古专业不一样,他们并没有机会跟苏亦一起参观故宫,没有小师兄当导游的待遇。

    因此,对苏亦提出的故宫学内容,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清宫唐卡多,自然是因为清代对藏传佛教极为重视,别的就不说了,咱们就说中正殿念经处,它就是清廷专门设立管理藏传佛教活动的机构,这是单设的,宫廷内其它宗教活动统由内务府管理,不设专门机构。”

    这样的区别对待,就能够体现出藏传佛教的重要性。

    至于为啥清廷会如此推崇藏传佛教,自然是因为统治需要。

    这些都不是苏亦分析的重点。

    不过他既然提及中正殿念经处,同学们对于这个机构也开始好奇起来。

    都疑惑,为什么一个念经处会出品唐卡。

    苏亦解释,“中正殿念经处也简称中正殿,下设档案房、画佛处等机构。因此,拥有大量的画师。这些画师来八门,民族地域各有不同,因此,这一时期的唐卡风格自然是多姿多彩。”

    这个多姿多彩,并非说说而已。

    到了这里,苏亦自然免不了又需要提及宫廷唐卡的各种风格。

    “有的唐卡继承XZ勉塘传统,有的唐卡吸收中原绘画元素,有的唐卡受到蒙古审美影响,有的唐卡还吸收西洋绘画技法。”

    苏亦说完,同学们意外不已,“小师兄,唐卡连西洋绘画技法都有吸收?这么兼容并包吗?”

    苏亦点头,“确实如此,乾隆宫廷唐卡创作上确实充分反应了兼容并蓄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

    “小师兄,唐卡连西洋绘画的技法都吸收了,那么中国画呢?应该也有吸收吧?”

    这个问题,成功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相比较唐卡画派,西洋绘画,中国画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苏亦的回答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确实有,既然说兼容并蓄了,肯定缺少不了国画技法,乾隆宫廷唐卡中最有代表性的汉风类型,它大量吸收和融入汉地山水情境和表现技法,使唐卡画面呈现出佛国世界和自然山水融为一提的独特艺术意境。”

    “不容易,小师兄,你讲了那么长时间了,终于有点是我们熟悉的东西了。”

    “山水画跟唐卡融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啊?”

    “小师兄,这种风格的唐卡,在故宫什么地方保存啊?”

    闻弦知雅意。

    这帮家伙问完话,苏亦就知道他们想要干什么了。

    因此,他笑道,“故宫雨花阁/梵华楼和承德外八庙都保存着大量这种风格特点的唐卡和壁画,也代表了乾隆宫廷唐卡的成熟风格和最高艺术水准,当然,在一定成都上也体现了乾隆的个人审美。”

    说完,苏亦停顿了一下,补充道,“等周末大家都有空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故宫找我,到时候,我给大家当导游,带着大家去这些地方参观宫廷唐卡。雪区咱们去不了,BJ故宫近在眼前,不能不去。”

    瞬间,教室内气氛变得热闹极了。

    同学们纷纷叫好,都有人开始鼓掌了。

    雪区太远,没法参观,正常。

    然而,故宫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说,完全就像后花园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过去。

    比如,像苏亦这样的,在故宫实习或者在故宫工作的学生,也有不少。

    并不太稀奇。

    然而,自己去故宫游玩和有小师兄当导游,完全就是两个体验。

    大家太期待了。

    苏亦自然不会让大家失望。

    于是,周末大家去参观故宫藏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苏亦接着上课。

    实际上,讲完宫廷唐卡,古代唐卡的历史已经被苏亦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

    他梳理这些内容,终究是为了写论文服务的。

    那么他的论文,主体内容主要是涉及到哪部分呢?

    自然就是宫廷唐卡。

    然而,哪一个时期的唐卡,对于苏亦来说却是有讲究的,并非是随意选择。

    甚至,他并不选择冷门题材,而是选择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唐卡去做研究。

    当苏亦把「仓央嘉措」四个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这帮家伙就忍不住笑起来,然后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北大历史系的学生,都知道他们小师兄对仓央嘉措的喜爱。

    喜爱到什么程度呢?

    喜爱到竟然用他的诗歌来创作歌曲。

    这不,现在连实习论文都要研究仓央嘉措。

    这完全就是真爱啊。

    苏亦自然不否认他对仓央嘉措的喜爱。

    也大大方方分享他选定仓央嘉措时期的唐卡作为研究对象的真是原因。

    “没有错,就是你们想的这般,我完全就是出于个人偏好,因为仓央嘉措的诗歌,从而喜欢上藏传佛教史,自然而然研究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的时候,也就倾向于仓央嘉措的时期的文物。”

    “恰好,故宫旧藏之中就有仓央嘉措时期的唐卡,这也是我选择研究唐卡的原因之一。”

    他选择研究唐卡,仓央嘉措的确实只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藏族美术多少了解一些。

    前世,因为本科读史美术史,又恰好读研的时候在云大,地处西南地区,因此,对川大的霍巍教授的研究方向多少有点关注。

    甚至,还心血来潮的购买了一本霍巍跟张长虹主编的《绘画艺术·壁画·阿里卷》。

    不过78年的时候,霍院长刚从部队考入川大读书呢,还没来得及进化成为藏地考古大佬。

    自然国内的考古学者也很少去关注藏地考古,更不要说关注藏地美术考古了。

    因此,苏亦在北大的课堂上跟大家讲述藏地,讲述唐卡历史,对于同学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过,佛教考古,边疆考古,在这个年代都不算是主流。

    苏亦还是回归到文物身上。

    他选择仓央嘉措时期的唐卡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什么?

    难不成是像朱家溍先生一样,研究清宫旧藏的明清两代藏地文物,就是了说明卫·藏自古一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78年,而不是50年代末,没有历史大事件做土壤,因此,卫·藏文物研究并不是学术前沿。

    这样一来,研究什么东西,在导师宿白先生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之下,完全就是苏亦的自由了。

    苏亦研究仓央嘉措时期的唐卡,并不是研究藏族绘画,也不是研究卫·藏艺术,他纯粹就是想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唐卡,去剖析仓央嘉措这个人。

    没有错,归根到底,他就是研究人,只不过通过研究物的方式去实现罢了。

    实际上,以上的这些,从苏亦的论文题目「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清宫旧藏六世**唐卡解析」

    等他这个论文标题写出来。

    同学们都有些莞尔。

    “小师兄,敢情前面讲了那么多唐卡历史,唐卡艺术,都跟论文的主标题没有关系啊。”

    谁能够想到,苏亦这个论文竟然能够从唐卡历史拐到仓央嘉措的身上呢?

    甚至,论文的主体部分并不是唐卡,而是仓央嘉措。

    当然,相比较枯燥的唐卡艺术,同学们更加喜欢仓央嘉措。

    因为后者能听得懂够得着,后者宛如天书。

    研究仓央嘉措,肯定离不开藏族文学史,同样绕不开于道泉先生,正是因为他翻译了《仓央嘉措的情诗》得以出版以后,才使得对方的诗歌驰名中外。

    研究人物,最开始研究什么?

    自然就是人物的生平。

    相比较古代唐卡历史,仓央嘉措生平文献史料就太多了。

    多到苏亦在课堂上,都不愿意过多展开了。

    “小师兄,别啊,唐卡艺术那么抽象枯燥的知识点,你都讲了,仓央嘉措这样有趣的人物,你怎么可以省略呢。”

    苏亦不愿意展开,同学们却格外喜欢听。

    那怎么办呢?

    自然就是继续讲。

    仓央嘉措的故事太多了。

    但是在文章里面简述他的生平,只能挑着重点来讲述。

    那么重点是什么?

    自然就是能够突出他悲剧人生的历史事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