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景山之巅,万春亭畔,氤氲缭绕,寒风凛冽。
四十多位北大文史专业的学生,齐聚于此,登高望远,豪情万丈。
“原来清晨的故宫是如此的美丽。”
“原来万春亭真的可以鸟瞰故宫。”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宫殿之海。”
“……”
因为众人站在景山山顶上看到的是一个极为让人震撼的奇特景观,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宫殿之海。
目之所及,则是笼罩在清晨轻烟中的紫禁城,建筑群之中的朱墙黄瓦,通过清晨的白雾,在朝阳的映射下,光辉夺目,宛如仙境天宫。
这一幕,太美了。
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然后放声大叫,才能抒发心中的激动。
这一刻,众人望向苏亦的目光尽是崇拜。
“小师兄,你太了不起了,竟然找到这么好的地方欣赏故宫的美。”
“幸好今天没有睡懒觉,不然就要跟这么绝佳的观景台擦肩而过了。”
“小师兄,你是怎么知道景山之巅,可以一览无遗俯瞰整座BJ城啊?”
苏亦已经习惯他们这种目光,笑道,“有种东西叫游记,只要你们读的书足够多,就可以做到某种程度上的先知先觉。我跟你们一样,都是第一次过来景山公园,也是第一次登上景山之巅,不过恰好在书上知道景山跟故宫的关系,所以就带大家过来爬山,怎么样,没有让你们失望吧?”
自然没有骗人。
不仅不骗人,眼前的美景完全超乎众人的意料,终身难忘。
王讯裹着身上的棉衣,一边直打哆嗦,却兴奋不已,不断发出“哇哦”的惊叹声。
“太美了,太震撼了!”
这货就是搞怪,他是本地人,别人不知道景山公园万春亭是观景的好地方,他肯定不陌生。
结果,他的话成功引起周边众人的一致认同。
就连结伴而来的黎新叶都忍不住感慨,“我突然想起来,老舍先生的《林海》,里面有一段话,‘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似乎用这话来形容眼下的故宫也不为过。”
王讯打趣,“叶子同学,你可是中文系的大才女,此时此景,应当吟诗一首才对。”
方灵笑,“这种好事,当然要交给你们小师兄来,才对。”
“行,我就来首原创吧!”
苏亦清了清嗓子,在众人的期待之中,念道,“景山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噗嗤!
众人笑喷。
王讯等人都忍不住朝苏亦竖起大拇指,“小师兄,大才!”
黎新叶笑靥如花,“好应景。”
苏亦笑,“好了,别笑我了,王讯说的对,用诗词来形容这些美景,应该是你们中文系才女的长项,我抛砖引玉,接下来你们来诗词接龙。”
他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起李白的《夜宿山寺》已经难得了。
总不能一句我草行天下吧?
黎新叶连忙摇头,“我不行。”
“没事,来嘛!”
“对,叶子同学,大家都熟人,不怕。”
“实在不会,可以学小师兄嘛!”
历史系这帮家伙带头起哄。
黎新叶只好说,“我也想不到合适的,非要说一句,那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苏亦带头鼓掌,连连叫好。
大家过来爬山,辛弃疾的诗词也挺符合意境。
而且,黎新叶也不是瞎说。
元代的时候,景山就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的范围。
明代在BJ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
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
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
叶子同学引用辛弃疾的这句诗词,比苏亦魔改版的《夜宿山寺》靠谱多了。
一开始众人也不知道好在哪里,等苏亦解读完毕,众人的掌声就更加热烈了。
这个时候,黎新叶才在他的耳边低语,“其实我不知道景山曾叫青山。”
苏亦笑得更欢了,“不,你知道!”
接着,他望向脸色古怪的方灵,“方灵学姐呢?”
方灵才止住笑意,“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她念完,还望着苏亦。
显然这也是一句凑数的。
苏亦笑,“比我的更应景,确实高处不胜寒,景山山顶,好冷。”
众人笑。
接下来就是他们室友查建英,这姑娘也比黎新叶大不了几岁,年纪较小。
她有些不好意思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算不算?”
当然算。
虽然不符合意境,但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念出一句诗词已经很难得了。
甚至,苏亦都不知道这是哪首诗。
他也不好意思问,带头鼓掌就行,然后继续走流程,“王学姐呢?”
王悦婷直接摇头,“我不行,真不会,还是让绣予姐来吧!”
这姑娘直接投降了。
对方第一次参加团建,苏亦也不让她为难,直接望向张绣予。
张绣予年纪比黎新叶几个姑娘年纪都大一些,不扭捏,直接引用了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说完,还跟大家解释诗词原因。
作为老三届的大姐头,张绣予的文学功底比黎新叶几个姑娘都深厚一些。
没法子,岁月的沉底。
再加上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
当然,张绣予是个例外。
她这是家学。
就是苏亦以为吟诗部分可以结束的时候,历史系这边就有姑娘不答应了。
“小师兄,还有我们呢,不能厚此薄彼哦!”
能够自告奋勇,并且丝毫不怵中文系姑娘的历史系姑娘,不用想也知道是黄莺歌。
历史系这边,考古班就俩姑娘,自然是以历史班的大姐头为主。
本来就喜欢跟中文系较劲的黄莺歌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
苏亦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没有问题,要不,黄学姐你先来。”
大家鼓掌。
没有想到这姑娘却摇头,却望向其他男生,“给你们机会,不能怂!”
结果这帮家伙面面相觑,最后连连摇头。
可把黄莺歌气得直跺脚,直说他们没出息。
苏亦见到这一幕,笑抽。
瞬间,场面好不欢乐。
于是,这首《隋宫》也算是给“斗诗”部分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之前在王永兴先生的敦煌学课堂上,苏亦跟大家讲述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讲唐卡历史与艺术风格。
还说,对宫廷唐卡感兴趣的同学,周末有空可以到故宫找他,得到不少同学的响应。
刚下课,他就被同学们围住,要找他报名。
苏亦只好让各班班长统计人数。
结果报名人数,大大超乎苏亦的意料。
北大历史系,虽然分为历史跟考古两个专业,但是在历史专业这边也同样分为世界史跟中国史两个专业。
敦煌学属于大课,在考古专业这边属于必修课,在历史专业这边,则属于中国史班的学生,是必修的。
就算如此,人数也不少。
光一个考古专业这边一个班就二十多人,再加上历史专业两个班,光人数加起来就差不多破百,这还了得。
苏亦只能砍人,把大家分成两拨。
历史77班配考古78班,历史78班配考古77班。
反正就是为了让两个专业的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敦煌学是大课。
历史系四个班都要一起上。
苏亦也没法厚此薄彼,只能分批带人参观故宫。
对此,王永兴先生以及历史系的老师肯定不会反对,反而还给予鼓励。
这一次,除了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参加,两个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参加这次活动。
尤其是考古班,几乎全员出动。
此外,中文系这边也来了不少人。
黎新叶她们宿舍就来了仨,除了她跟方灵之外,查建英也来了。
她们宿舍六个姑娘,李志虹是文学社长,爱社交,圈子广,事情多,没时间陪着苏亦他们瞎玩。
两次活动,都没对方,可见这位社长大人,是真的忙,也真对苏亦这位小师兄不感兴趣,估计在人家的眼里,他就是一小屁孩。
王晓萍则是BJ大妞,对故宫,景山公园都熟悉,没啥期待,毕竟首都人民的期待是在美利坚。
再加上周末要回家,也没有过来。
黄佩嘉约了老乡,也缺席了。
不过这一次,中文系这边倒多了文学78班的张绣予以及她的室友王悦婷。
她俩是慕名而来的。
上一次,苏亦带着黎新叶他们宿舍几个姑娘参观故宫,时不时就客串导游,讲述着故宫的前世今生,后来还提出故宫学这样一个概念,这事在中文系这边也传开了。
这次得知苏亦又带领历史系众人参观故宫,张绣予也不想缺席。
其实,中文系还有不少同学想跟他们组团,奈何人数太多,只能拒绝外系拼团。
黎新叶跟张绣予她们能来,自然是走了苏亦的内部不关系。
本来就是苏亦组的团,肯定优先熟人。
他跟中文系关系好的人,除了钱立群几位老大哥,就算黎新叶她们宿舍几个姑娘。
还有张绣予,他跟这位云南的姑娘,也挺有缘分的。
火车上遇到不说,人家还帮他铺床单。
第(1/3)页